众选汽车网
adtop

主创与在场观众共同创作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在沪首演

时间:2024-03-05 21:08  来源:东方网   编辑:子墨  阅读量:11275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3月5日报道:随着科技迭代速度的加快,艺术与科技融合,用新的媒体技术革新观众体验。3月6日、7日晚,由首席指挥彼得?迪克斯特拉率领的荷兰室内合唱团,将在上海大剧院开启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内地首演,为沪上观众呈现科技和艺术交融的新场景。

演出前一天,首席指挥彼得?迪克斯特拉及荷兰室内合唱团6位成员走进复旦大学邯郸校区袁天凡报告厅,与高校师生进行了一场活泼生动的交流活动。在“星月回响”——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分享会中,指挥家彼得?迪克斯特拉,复旦大学副教授、学生合唱团指挥陈瑜,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振兴就本场演出的策划创意、视听技术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等话题展开现场对谈。来自荷兰室内合唱团的4位合唱团代表与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合力演绎了《梵高与我》音乐会中的精彩片段。

梵高曾说:“我希望我的画作能慰藉心灵,就像音乐一样。”《梵高与我》是荷兰室内合唱团与意大利视听工作室fuse*共同策划的新媒体合唱音乐会,通过两位标志性艺术家文森特?梵高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作,以及同时代作曲家圣-桑、德彪西、马勒等人的杰作,应用绘画算法及生物识别数据,将视觉和声音、艺术家和观众的情感联系起来,身临其境地将观众带回19世纪末的欧洲。

音乐会第一部分聚焦梵高的一生,以田野漫步、农民肖像、内心骚动等不同主题的画作作为梵高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的实体呈现;第二部分则探究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力以及对克里姆特的艺术影响;第三部分讲述了克里姆特风格的演变。

与梵高和克里姆特一样,同时代的欧洲知名作曲家德彪西、马勒等人亦受时代精神感召,为浪漫主义音乐开拓新篇。音乐会演出的曲目围绕13首与梵高、克里姆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展开,包括圣-桑、德彪西、萨蒂、马勒、施特劳斯、勋伯格等人的作品,与两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产生对话。

荷兰室内合唱团希望用这场演出,通过克里姆特和梵高两种不同视角,同时呼应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等作曲家们的伟大作品,构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桥梁。

此次为《梵高与我》制作视听设计的是fuse*视听工作室,善于将多学科艺术进行融合。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和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支持下,该工作室在高分辨率的梵高及克里姆特画作图像上开展工作,并借助单幅画作或多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风格主题进行神经网络训练。此外,工作室还对维也纳这座城市进行摄影测量重建,再现其19世纪的风貌,让坐在剧场的观众所看见的城市景观与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和目光交织在一起。

据了解,演出时舞台后方将放置两个呈V字形排列的巨大屏幕,梵高和克里姆特的画作与历史资料在此交替出现,根据从现场收集到的实时数据,以连续、缓慢的动画形式出现在屏幕上。梵高《向日葵》《盛开的杏花》、克里姆特《吻》《贝多芬饰带》等观众熟悉的画作将接续呈现,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不同,在《梵高与我》的现场,观众也将参与到演出中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而影响视觉画面的最终呈现。舞台上,荷兰室内合唱团成员的表现会被麦克风及皮肤电反应微光传感器捕捉。舞台下,一台红外摄像机将通过人脸检测技术检测并收集观众的情绪,并陆续从观众的脸上提取情绪分析数据。作为观众与合唱团纽带的指挥,其动作与面部表情也将被分析并插入到视觉呈现中。可以说,演出的主创和在场观众共同创作了这场音乐会,使其成为一件原创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文